粟裕大将军,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,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,特别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的华东战场,他可真是出了大风头。经过了苏中的七次战斗,每次都赢,还有孟良崮那场大战,济南战役,最后还有那六十万对八十万的淮海大战,粟裕大将军绝对是解放战争里功劳最大的那个人,一点不夸张。
教员以前夸过粟裕,说他是那种特别会打仗、特别会带兵的将领,是个了不起的人才,既能当将领,又能当统帅。
粟裕同志在1984年2月5日去世后,有件很特别的事。大家翻到人民日报的,看到他去世的消息里写着:他特别会打大仗,指挥大部队作战非常有一套,军事本事真的很厉害。对一个当过兵的领导来说,这样的评价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,粟裕不光在军事指挥上很厉害,他在工作中几次主动让位的行为也是值得称赞的。打仗时,他既聪明又勇敢,总能想出好办法,做出正确决定。可到了该升职的时候,他却总想着大局,好几次都让给别人,这样的行为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,给他好评。
聊起粟裕的谦逊退位,那肯定得提他“两次让出司令职位,一次让出元帅头衔”的事儿。
【一让华中军区司令员】
1945年秋天,10月份的时候,上面决定让粟裕来当华中军区的头儿,司令员。同时呢,也叫在延安的张鼎丞去华中军区,给他一个副司令员的位子。
张鼎丞是个啥样的人呢?他是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,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关键建立者和领导人之一。新四军刚开始那会儿,张鼎丞就当上了新四军第二纵队的司令员,粟裕则是他的副手。到了1942年以后,因为延安在搞整风运动,张鼎丞就被调去当中央党校二部的头了,一直干到这个职位调整为止。
说起来,要是按年纪和经验来算,张鼎丞那可是粟裕的“老大哥”。
粟裕心里急了,立马就跟中共中央提议,说让张鼎丞来当一把手,他自己愿意当个二把手。
说起原因,其实挺实在:首先,得说说张鼎丞的老资格,人家是老革命、老上级,咱们得尊重,这对队伍团结也有好处。其次,张鼎丞在把握大局、执行党中央方针上,确实比自己强,这不是瞎说的。最后,粟裕心里有数,比起当军区党政的头儿,他更喜欢直接带兵打仗,消灭国民党反动派。
话说回来,像他这样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,对职位升降毫不在意的人,真的挺少见。这种心里装着大局,时刻想着整体的精神,真的挺让人佩服。也因此,他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,都说他是个大公无私的好人。
给中央写了两次真心实意的信后,终于收到了一份电报,说同意让张鼎丞当华中军区的司令员,粟裕呢,就当副司令员,还兼着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职位。这样一来,这场“让位”的事情就算是解决了。
后来,粟裕全神贯注地指挥跟国民党军的战斗,他带领团队在苏中地区连续七次打仗都赢了,而且消灭的敌人数量快赶上自己队伍的两倍了,这在苏中老百姓心里传开了,大家都说:“毛主席领导咱们家家都高兴,粟司令打仗场场都胜利。”
【二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】
1948年4月底那会儿,粟裕跑到西柏坡,跟教员还有中央的领导们,大胆地说了自己心里的想法。他讲了讲现在要是渡江南进有哪些好处和坏处,还有如果留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,消灭敌人,会有哪些优势。
平时很难被说服的那位教员,这次竟然意外地接受了粟裕的想法:不往南渡长江了,就留在江北,打几场大仗,消灭敌人。
会议结束后,领导们商量了一下,想让粟裕来扛起华野的大旗。于是,粟裕就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,他得全权管理华东野战军的所有事情。而陈毅呢,他被调去当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第一副司令员,主要负责建起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日常工作,简单说,就是得管好后勤这块。
这个命令来得挺“意外”,粟裕没料到,陈毅也是一愣,没来得及反应。
话说回来,陈毅二话不说就听了中央的安排。对他来说,这也算是给老朋友粟裕一个机会,让他能痛痛快快地展示自己的本事。想当初在华野,粟裕每次打仗都得先找自己商量,挺费时间的。现在这样,粟裕可以自己拿主意,跟敌人痛痛快快干上一仗,不是更好吗?
粟裕心里又犯嘀咕了,他给中央打了个报告,说想让陈老总继续当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。粟裕觉得,陈老总在华野的威望那是杠杠的,没人能比得上。有他在那儿镇着,华野就像有了定海神针,啥乱子都能摆平,也能让他粟裕一门心思放在打仗上,不被别的啥事儿给搅和了。
说白了,要是陈老总真的不在华野了,粟裕碰到问题恐怕就得直接找中央帮忙了,那可就头疼了,不是吗?
考虑了很久之后,老师采纳了粟裕的意见。
虽然有人背后说粟裕“憨”,觉得他辛苦打下的战功最后都归了别人。但他们哪知道粟裕的用意,更看不到他心里面那种不为私利、不在乎名头的境界。
【首次授衔坚让帅】
1955年9月份,咱们军队头一回搞起了军衔制度,超过一千位将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军官,在中南海的怀仁堂里头,由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们亲自给他们授了衔。
以前,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,很有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。你看,之前在这个重要位置上干过的徐向前和聂荣臻,后来都成了元帅呢。
就连平时很少插手军衔评定事情的老师都站出来,直接给粟裕“助威”说:“粟裕啊,论军功、资历、才能、人品,他完全有资格当元帅,特别是解放战争那会儿,谁不知道华东的粟裕啊!”
真让人没想到,粟裕在授衔的大日子里,竟是第一个站出来,从教员手里接过了大将的勋章。这事儿啊,还得从粟裕之前那次“不争帅位”的事儿说起。
教官们都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,不只是因为他的举动显示了他个人的高尚品德,更关键的是,他给全军的授衔工作树立了一个好榜样。从那以后,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人都以他为标杆,主动要求降低或让出自己的军衔,这大大促进了军衔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粟裕大将,他有个出名的故事,就是“两次把司令的位置让给别人,一次把元帅的头衔也让了”。这事儿在我们军队的近代历史上,可是被大家口口相传,赞不绝口。他那份难得的谦让精神,还有那种胸怀宽广、品德高尚,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无价之宝。有了这样的精神,我们才能克服困难,带领大家真正当家做主。
